在工作中,她看到的并不是一张张僵硬的死人的脸。在不同的脸上,她看到不同的人生故事。她希望在自己的细心描画下,每个人都能完美地走好自己的最后一步,在到达天国之前不留遗憾。——常诣
常诣,殡仪学院1998届毕业生,三亚市民政局仙逸园管理所原所长,现为三亚市民政局副局长。十几年来,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她所钟爱的殡仪事业上,用青春之笔,蘸满浓浓爱心,为生命安息做最后的守护。多年来,她连续被评为“三亚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市政府的表彰。2005年被评为海南省“三八红旗手”和“三亚市巾帼建功标兵”。2006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授予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标兵。2010年11月被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单项工作业绩突出奖”。2012年6月仙逸园管理所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标兵”称号。2013年11月获海南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出身医门投身殡葬管理
父母、姐姐都是医生,偏偏她学的是殡葬管理。谈起如何进入这行,常诣回忆,初中毕业那年,长沙进行殡葬改革,尸体火化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宣传吸引了14岁的她,当年就报考了长沙民政学校殡葬管理专业。
第一次接触尸体是在1997年,在上海宝兴殡仪馆实习。每天跟着老师给尸体化妆,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尸体排在一起,因死因不同,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惨不忍睹。有女生当时就呕吐起来,但常诣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因为小时侯曾见过爷爷去世时的样子。1998年8月,她和三个同学到三亚仙逸园管理所工作,平时就住在所里。当时,园内荒草一片,晚上没有路灯,老职工问她晚上会不会害怕,她乐呵呵地说没事。后来,同学先后离开,只有她留了下来。她说自己喜欢这个工作。平时,常诣经常和内地的同学沟通,学习内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坚守岗位的唯一女性
不少人对殡葬行业存有偏见,平时,很多人在管理所看到常诣他们都躲着走。而且由于工作时间不规律,仙逸园如今只剩下常诣一位女性。常诣说,去世的人多集中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最多。
2003年大年三十,常诣刚端起饭碗,电话就来了。有一位死者家属要求马上火化遗体,因为当天要带骨灰回家过年。她二话没说撂下饭碗就到单位开始工作,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
为了工作方便,她将所里的服务热线转到自己的手机上,无论休息日或节假日,甚至三更半夜,只要接到丧主电话,她立即耐心解答咨询,并及时办理。有时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吃上饭;有时下午接了业务,就要忙到晚上11点才能休息;有时三更半夜就得起来接业务。因为经常误时进餐,常诣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婚礼和葬礼一起举行
提到最感人的事,常诣马上严肃起来。她记得2001年年末的一天,管理所接回一具年轻姑娘的尸体,随车跟来一个小伙子,拉着姑娘的手一直在哭。她了解到两人是未婚夫妻,已经领了结婚证,计划在三亚旅游完回去办婚礼。没想到姑娘在亚龙湾玩摩托艇时出了事,从水里捞上来后发现她的脖子上有一个六七厘米的口子。小伙儿请求工作人员将姑娘的脖子缝好,在缝合的过程中,小伙子一直守在旁边仔细地看着,好像怕针扎痛姑娘。
小伙子一步不离地陪了姑娘三天,姑娘的父母来了后,小伙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老人请罪。在他的坚持下,两人先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随后就是葬礼。在3个多小时的仪式中,小伙子一直跪着,直到妻子的遗体火化。看到这一幕,连平时“见多识广”的管理所工作人员都留下了眼泪。
6小时缝合十几处伤口
在常诣的印象中,最难忘的是整整6小时为一位烈士“整容”。某驻军部队一位飞行员光荣牺牲,身上伤口有十几处,鼻骨断裂,面目全非。应要求对其进行全身缝合、鼻骨扶正等,整容后要看不出痕迹,其他工作人员都直皱眉头,她到场后二话不说,要过照片就“披挂”上阵,用羊肠线一点一点开始缝合。一小时、二小时……整整6个小时,腿麻了,脚也没有知觉了,但整容后的效果令在场的人都非常满意。为表示感谢,烈士家属还当即拿出1000元钱硬是塞进她的衣兜里,但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单位有规定,不准收受丧主任何钱物。家属中有人说:“这只是我们的心意,要不找你们领导说说。”当得知她就是副所长时,在场的人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心系事业,青春无悔
她热爱殡仪事业,从走进三亚仙逸园管理所的那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致力于三亚殡仪事业的发展。当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她周围的人甚是不解,闲话也不少。正如常诣回应到“我既然选择了,我就无怨无悔”。面对世俗的偏见,常诣顶着各种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用青春和热情;用智慧和汗水,送走了一个个亡灵,慰藉了千家万户。